产经 > 消费品

端牢中国饭碗--中国"北大仓"开启春播

新华社,沈阳
2020-05-14 14:39

已收藏


新华社沈阳5月14日电题:端牢中国饭碗--中国"北大仓"开启春播

新华社记者

进入五月,素有中国"北大仓"之称的东北,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春播。在这片生产中国逾五分之一粮食的黑土地上,正在全力克服疫情影响,悉心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在辽宁产粮大县铁岭市昌图县的农田间,盛泰农机合作社的免耕播种机轰鸣着播种玉米。上周刚下了一场透雨,土壤墒情适宜播种。

这家合作社今年流转了4500亩土地,采用免耕播种模式,秸秆覆盖地表也不用清理。理事长盛铁雍抓起一把土说:"农民种地越来越方便,也能讲究品质了,免耕播种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地力。"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丙字村,村民李金玉也采取了免耕播种模式。春天不翻地、不起垄,直接免耕播种。

李金玉几年前带头把玉米秸秆还田,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一公顷玉米比过去增产3000多斤。眼看着地力改善,亩产提高,村民们纷纷效仿。如今,全村629公顷土地全部采取保护性耕作,每年带动全村增收近200万元。

在今年春播期,这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越来越多在东北黑土地上推广开来。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端牢中国饭碗,要保护好黑土地。数据显示,2019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达到2762亿斤,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今年,中国将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并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记者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农业部门了解到,这三个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分别为5230万亩、8500万亩和2.15亿亩,总计稳定在3.52亿亩以上,将继续发挥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

大米是中国居民的主粮之一,东北大米名满天下。5月10日,在辽宁省盘山县胡家镇刘家村,一座座大棚里,滴灌设备开动,一株株秧苗已破土而出。稻农段彪正带领其他农民插秧。

段彪今年流转土地种530亩稻子,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多。"虽然今年出现疫情,但春耕生产一天没耽误,下籽早,出苗壮,农民都盼着秋天有个好收成。"段彪说。

在盘锦,当地普遍种植蟹田大米,提升了大米的附加值。每亩稻田的土地流转费普遍在1000元左右,再加上稻种、农药、化肥等,种植成本不低,但由于养蟹收益可观,加上种稻收入,每亩可净赚500元左右。

东北种稻机械化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以辽宁省为例,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0%以上。盘锦市胡家镇水稻种植大户郑永林说:"我们这里人工插秧的越来越少,基本都是机械化,省时省力。"

多种粮、种好粮是东北粮农的共识。吉林省舒兰市返乡务农的大学生蔡雪今年新流转承包了1500亩稻田,打算进一步扩大高品质水稻种植面积。

"这几年,中国消费者对大米的口感、农药残留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就要满足市场的需求,立足长远,练好内功,向高质量迈进。"蔡雪说。

从粗放型种地到保护性耕作,从手扶犁杖到全程机械化,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到"抱团取暖"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中国东北黑土地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打乱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脚步。

从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到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保粮食能源安全……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释放强烈重农抓粮信号。

"东北熟,天下足",东北粮食生产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记者走访过程中,许多农民说,疫情之年要更好地抓好粮食生产,为自己也是为国家。(记者:徐扬、邹明仲、王建、薛钦峰)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