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能源

后疫情时代 跨国化工企业危中寻机

新华社,福州
2020-10-19 14:26

已收藏



新华社福州10月19日电(记者吴剑锋、秦宏)"疫情造成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激增,对于化工行业而言,今年的增长压力超乎寻常,面临的挑战也异常严峻。"近日于福建漳州举行的"2020年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化工行业遭遇诸多冲击。傅向升介绍,今年上半年,中石化、中石油两家公司总亏损额超过500亿元,国内化工企业今年前八个月的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对于外资化工企业来说,基本上是停止所有投资,压缩成本、减低库存、停工停产,尽量把现金收回来,保证公司在困难情况下继续生存。"卡博特公司亚太区总裁朱戟表示。

面对重重挑战,跨国化工行业能否化危为机?"十四五"期间,如何在中国调整步伐?论坛期间,多名业内人士就此发表了看法。

索尔维投资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孙立宏认为,尽管疫情冲击化工产业,但对中国化工而言,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疫情之前,中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领域,疫情之后,相关技术将得到更快发展。

"对于`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我们非常有信心。"孙立宏说,企业主要业务集中于高级材料和特殊化学品上,随着中国在飞机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通信等领域投入加大,市场潜力巨大。对于未来五年的发展,孙立宏表示,公司将基于中国市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深化和国内同行合作,努力拓展中国特种化学品领域的市场。

此次疫情也坚定了不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疫情期间,尽管人员流动受阻,工业气体生产商林德集团并未受到过多影响。林德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朱国盛说,这得益于企业在中国的数字化布局。"早在2000年初,林德集团就已在中国布局数字化进程,现在位于上海的数字化运行中心,可以远程操作遍布全国的装置,疫情期间,这项功能支持了我们在武汉的所有工厂。"

"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在朱国盛看来,疫情过后,中国政府对环境和安全的管理要求、对产业升级的要求、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期望都会越来越高,这些都为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发掘业务创造机会。

汉高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荣杰说,此次疫情给企业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供应链本土化"问题。"工业原材料受疫情影响较大,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当地进行原材料采购,让供应链变得更强健。"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