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货币和债券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有看法认为这与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有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在《中国金融》上撰文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MPA并非金融市场波动的源头,恰恰相反,它有利于提醒金融机构全面加强风险管理,稳定和控制杠杆率水平,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
文章指出,市场发生波动的原因很多,物价走势、国际利率环境、监管加强、财政收支等诸多内外因素都会影响流动性供需。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充足、稳定的前提下,结构性的、局部的流动性波动往往是其他事件的“果”而并非“因”。对正常的市场波动应增大容忍度,这也是价格调节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
人民银行在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之前,在2016年就开始进行模拟测算和多层次沟通,还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开披露并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直到2017年第一季度评估时才正式纳入,这使得整个过程较为平稳有序,市场主体普遍评价2017年一季度末是近年来“最好过”的一个季末。
“MPA要在抑泡沫、去杠杆、防风险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本是宏观审慎政策的应有之意。”文章称,在控制杠杆率、促进资金脱虚向实的过程中,部分前期加杠杆冒尖的机构自然会感受到一些压力,面对临时流动性冲击时,常常使用诸如“跪求资金”、“钱荒”、“断粮”、“崩盘”等耸人听闻的字眼,这也是一种本能反应。
文章同时表示,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MPA的考核结果,但MPA绝非简单的信贷规模管控或者限制。当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长超过其资本能够支撑的水平时,其必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尽快补充资本,以支持其更多的信贷增长;二是适当控制信贷增速,以便与现有的资本水平相适应。这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以基数增长为依据的、简单化的信贷规模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对MPA约束的感受较强。对此,文章解释,这多数是源于其过度追求利润、过度增加杠杆,导致资产扩张速度远超其资本承受能力。其实,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机构并不会比大银行受到更多约束。
例如,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中2017年3月末贷款增速超过25%(约为全国水平的两倍)的分别有35家(占25.9%)、157家(占14.2%)和154家(占14.5%),其中贷款增速超过35%的有182家,占三类机构总数的7.9%。据了解,有的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商行2017年贷款增长目标甚至高达60%-70%。同时,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也超过其稳定负债的能力,不得不过度依赖同业负债,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若这些机构延续资产过快扩张势头,维持高杠杆或过度加杠杆等不审慎行为,当然会感受到较大的MPA约束。”文章表示,这正是宏观审慎政策发挥作用的表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