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金融

多重监管发力 券商资管谋出路

中国证券网
2017-08-17 10:31

已收藏

在日渐趋严的监管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二季度出现回落。央行明年一季度将对同业存单实施新规,也会给券商部分资管业务带来负面影响。业内人士预计,三季度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将继续下降,券商资管业绩或经历短期阵痛,回归主动管理是唯一出路。

通道业务受影响最大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8.1万亿元。一季度末,这一规模达18.77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6.77%,创历史新高。

券商资管单项数据显示,除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之外,集合计划、定向资管计划、专项资管计划的资产规模二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的资产规模下滑最剧烈,环比减少6194亿元。

从月均规模排名看,6月末,中信证券、华泰证券资管公司、国泰君安资管公司依旧占据前三位。一季度末位列第四位的海通证券资管公司目前跌落至行业第六位,月均规模从8520亿元缩减至6527亿元,降幅超过20%。申万宏源以8036亿元的月均资管规模上升两个名次,升至第四位。中信建投虽规模小幅回落,但仍以7753亿元位列第五位。

“引发券商资管规模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通道业务的规模变化。”业内人士表示,以海通证券资管公司为例,一季度末其通道业务占比近90%。到二季度末,其月均资产管理规模环比减少近2000亿元,同期的主动管理规模仅下降近60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讲,部分资管业务实质发挥着‘影子银行’的作用,产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系统,已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和监管政策意图的实现。如果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风险积聚。”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这个角度看,去通道化是大势所趋,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逆转。

“各项监管政策出台后,公司资管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家券商资管业务人士表示,下一步,大集合产品不会继续增长。大部分券商在申请公募牌照,希望用公募牌照弥补这部分缺失。之前小集合产品受到热捧,但今年以来杠杆较低,融资人不愿通过这一渠道融资,加上二级市场比较低迷,产品销售比较困难。

该人士表示,券商资管固收产品也受到一定影响。一方面,市场利率变化较快,给产品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严控监管套利,固收类产品萎缩。目前多数券商致力于发展零售业务,但客户维护和销售成本较高,改善业绩的效果不佳。

同业业务监管平稳推进

央行日前宣布,从明年一季度起,部分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对此,陈雳认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决定了银行的核心地位,银行同业存单膨胀是券商资管业务快速扩张的一个源头。此次央行将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对于遏制券商资管监管套利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从源头上约束了资管业务的不良发展倾向,既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一步,也为重塑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雳表示,即便在监管重压之下,二季度同业存单发行量仍在上升,6月同业存单新发行量再破2万亿元,7月新发1.3万亿元,部分银行对同业存单依赖性仍较大。当然,央行仅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而国有大行历来负债规模庞大,同业负债占比不大,考核压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型银行。目前距离考核开始实施还有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各银行留下了较为宽裕的调整时间,预计同业存单的压缩过程将以较为平稳的方式推进。

中投证券分析师张镭认为,今年以来,一行三会统筹监管的意味越来越浓。根据“软着陆”的处理风格,预计同业业务实施新老划断等过渡性安排的概率较大。

加强主动管理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监管去通道化的决心不会出现任何松动,资管业务规模仍将继续下降。信托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方面较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拥有先天优势,更符合当前监管指向,预计资管“搬家”的现象也将持续。

陈雳表示,对于券商资管而言,在去通道大趋势下最明智的应对举措就是重管理。回顾历史,2012年券商受托管理客户资产为1.89万亿元,至2016年膨胀至17.82万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75%。券商资管规模迅速扩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券商在通道业务上的优势,但过分依赖通道业务的发展模式直接决定了券商资管的主动管理能力被大大削弱。实际上,券商作为最早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几类角色之一,主动管理经验丰富,主动管理也是券商资管业务的真正核心。

“对于整个券商资管业务而言,这一轮监管加强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找准客户定位,重拾主动管理,重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陈雳说。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认为,券商资管业务要强调回归主动管理:一是培育资管拥抱投行这样一个大的资管新模式,二是去通道,三是大投入,四是服务市场需求。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