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通”很有可能成为继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之后,另一个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突破口。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主席郑慕智日前表示,正在与内地积极沟通探索和研究如何落实“保险通”,并将效仿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方式采取封闭管道,避免资金外流。
随着内地中产阶级群体的崛起,内地居民尤其是大湾区内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5月31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2019年首季香港保险业数据,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28亿港元,同比上升7.9%,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4%。若“保险通”政策落地,内地居民或许不用再去香港投保,续保以及理赔等。
粤港澳保险要“通”了?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主席郑慕智日前表示,正在与内地探索和研究如何落实“保险通”,为避免资金外流等风险,“保险通”将效仿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采取封闭管道,让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内从事试点销售结构相对简单、保障成分比较高的产品,而保单期满红利及理赔金必须全数返回内地。
早在去年5月份,郑慕智就探访中国银保监会、外汇管理局和国资委,主动向银保监会提出容许香港保险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设立保险服务中心,希望以大湾区成立保险服务中心作为试点,长远目标是推出“保险通”。
对于此项建议,中国银保监会表示可以考虑,但因缴费方面涉及一定外汇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之上,香港保监局提出了“封闭式管道”概念,借鉴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方式将香港和内地在保险市场连接起来。
至于“保险通”目前进展如何,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香港保监局,但截至发稿时间对方还未回复。不过郑慕智此前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上提到,短期内可行的是大湾区的“保险服务中心”,至于“保险通”则为中长期目标。在跟内地监管当局沟通后,内地监管当局认为香港保险业无论在产品及服务方面都走的较前及多元化,因此愿意在政策框架下进一步研究保险通,若内地有适合的保险产品,亦可考虑拿来香港销售。不过“保险通”必须先解决资金往返问题,届时亦有可能定下额度。
除了外汇问题外,粤港澳保险互通还有诸多细节问题,比如内地对保险产品的定价有相对严格的监管要求,这与香港市场不一样,内地保险产品到香港市场销售,如何监管,以哪边监管法律为准,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事项。
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出台,《纲要》明确指出,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机构。
“在政策利好下,三地保险市场互通是必然的,但考虑到外汇问题不会一下子放开,很大几率是消费型和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先试点放行,投资型的产品会逐步放宽额度。”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和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
医疗保障型产品最受内地居民青睐
日前,香港保监局公布2019年首季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香港毛保费总额达到1488亿港元,同比上升12.3%。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28亿港元,同比上升7.9%,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4%,在这些新造保单当中,约96%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重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约99%为非整付保费保单,即保费非一笔全部支付。而投资、储蓄型产品保单数目以及保单费出现同比下滑。
随着内地中产群体崛起,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过去10年内地访港客在香港购买保险的保费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为32亿港元,2016年底保费增至727亿港元,由于外汇管理趋严以及限制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理财型大额储蓄保单以防资金“出海”,受此影响,2017年、2018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分别降至508亿港元、476亿港元,但保障型保险产品需求量仍然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内地居民去香港购买保险,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同时存在汇率风险以及外汇政策风险。此外购买香港保险以及续保、后期理赔必须本人亲自到香港办理手续,购买之前需要严格的体检、申报材料,大大增加内地居民的时间成本以及资金成本。
“现在三地保险市场互联互通已经到一个必要的时段,尤其对消费者来说,理赔不受内地保险法的保护,承保也有很多问题,这个通道应该打开。”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教授王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监容永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应尽快落实“保险通”,加快湾区保险业发展,内地目前实行外汇管制,若由大湾区的服务中心代为收取保费,一方面可以回应内地居民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使内地投保人享有周全的售后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让离岸的资金回流内地,减少国家外汇损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