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可转债市场出现大幅增持现象,基金、券商和社保成为增仓的绝对主力。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各个参与主体集体增持转债48亿元,总持仓超过900亿元。不仅保险资金连续增持转债,曾在6月份减仓的机构如券商和基金等也纷纷加入做多行列。
保险资金延续了增持态势,连续3个月增持可转债,7月份增持规模达3亿元。“事实上,保险资金对可转债关注已久,在市场大跌的6月份明显有抄底迹象。”一家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7月份最大的变化便是券商和基金集体翻多。其中券商(包括券商自营和资管)增持规模达到9亿元,而此前券商系整体处于减仓状态。6月份基金一度是减持主力,但7月份基金选择了集体增仓,总规模达到172亿元,再创持仓新高。
机构集体翻多从二季度可转债基金持仓报告中便可初见端倪。除个别基金外,转债基金几乎一致认为转债已至历史底部区域,并择机做多。
7月,中证转债指数大涨3%,转债基金净值整体上行,成为7月反弹的最大受益者。
其中,仓位较为灵活的长信可转债基金认为,转债市场估值已接近历史底部,监管政策也较此前有所缓和,市场有望企稳回升。该基金表示,三季度继续保持审慎严谨的态度,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和政策动向,适度调整组合权益部分的行业分布和个股集中度、债券部分的久期和仓位,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
虽然众多机构看准了7月的可转债反弹行情,但是对于7月的可转债市场热点把握却并未踩准节奏。
7月最大的亮点是可转债批量下修转股价。但从基金持仓情况看,“下修”个券往往是鲜有机构涉足的冷门标的。
作为老券的代表,海印转债被视为纯债性个券,但是在新券纷纷下修转股价的背景下,海印转债最终也选择了下修转股价。不过,从持仓数据看,仅有29家基金持有该券,占其份额的7%,其中转债基金中持仓最大的也仅有49万元。
不仅海印转债,下修转股价的其他个券也存在类似情况。
二季报显示,迪龙转债仅有海富通新内需基金持有,额度不足10万元;持有无锡转债和江银转债的基金也都不超过8家。
“虽然错失了‘下修’行情,但整体看可转债基金7月份表现可圈可点。不过8月份不确定性正在加大,获利回吐压力加大。”上述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各个参与主体集体增持转债48亿元,总持仓超过900亿元。不仅保险资金连续增持转债,曾在6月份减仓的机构如券商和基金等也纷纷加入做多行列。
保险资金延续了增持态势,连续3个月增持可转债,7月份增持规模达3亿元。“事实上,保险资金对可转债关注已久,在市场大跌的6月份明显有抄底迹象。”一家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7月份最大的变化便是券商和基金集体翻多。其中券商(包括券商自营和资管)增持规模达到9亿元,而此前券商系整体处于减仓状态。6月份基金一度是减持主力,但7月份基金选择了集体增仓,总规模达到172亿元,再创持仓新高。
机构集体翻多从二季度可转债基金持仓报告中便可初见端倪。除个别基金外,转债基金几乎一致认为转债已至历史底部区域,并择机做多。
7月,中证转债指数大涨3%,转债基金净值整体上行,成为7月反弹的最大受益者。
其中,仓位较为灵活的长信可转债基金认为,转债市场估值已接近历史底部,监管政策也较此前有所缓和,市场有望企稳回升。该基金表示,三季度继续保持审慎严谨的态度,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和政策动向,适度调整组合权益部分的行业分布和个股集中度、债券部分的久期和仓位,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
虽然众多机构看准了7月的可转债反弹行情,但是对于7月的可转债市场热点把握却并未踩准节奏。
7月最大的亮点是可转债批量下修转股价。但从基金持仓情况看,“下修”个券往往是鲜有机构涉足的冷门标的。
作为老券的代表,海印转债被视为纯债性个券,但是在新券纷纷下修转股价的背景下,海印转债最终也选择了下修转股价。不过,从持仓数据看,仅有29家基金持有该券,占其份额的7%,其中转债基金中持仓最大的也仅有49万元。
不仅海印转债,下修转股价的其他个券也存在类似情况。
二季报显示,迪龙转债仅有海富通新内需基金持有,额度不足10万元;持有无锡转债和江银转债的基金也都不超过8家。
“虽然错失了‘下修’行情,但整体看可转债基金7月份表现可圈可点。不过8月份不确定性正在加大,获利回吐压力加大。”上述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