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引进来"+"走出去",北京市打造服务业开放高地

北京
2015-09-16 08:48

已收藏


《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日前印发,标志着试点工作进入新阶段。这一试点与自贸试验区的服务业开放有何区别?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将为企业带来哪些红利?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和商务部部长助理刘海泉在1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解读。 与四大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有何不同? 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支撑。

刘海泉指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开放需要在一定地区、一定范围先行开展试点。 "北京市的这项试点工作不是形成政策洼地,而是要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地。"刘海泉说,通过改革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模式,建设配套支撑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促进体系,带动北京市服务业整体转型升级,使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为国家全方位主动开放的重要实践。

他介绍,与4个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相比,北京市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是首次在市域经济范围内开展的试点工作,其覆盖区域范围更广、试点行业集中度更高、配套支撑体系更完善。 方案特点是"6+1+5","6"即明确了六大重点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1"即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5"即通过创新机制体制、转变政府监管方式等建立五大配套支撑体系。 "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将与4个自贸试验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服务业对外开放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试点格局。这将有利于多层次探索服务业开放的路径,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刘海泉说。

瞄准服务业开放需解决的哪些核心问题? 程红表示,通过走访企业、实地调查,目前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主要面临五个方面问题:一是社会信用问题,二是市场监管的模式问题,三是高端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四是金融保障支撑问题,五是通关便利化问题。 因此,在试点过程中,除放开行业准入外,核心是聚焦这五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旨在能够形成国际化、法制化、透明化的服务业促进体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体制机制,为全国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尝试。 六大重点领域的选取也是经过精心考虑,既有金融、科技、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也有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是市场需求迫切,潜力较大,也是北京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领域。

"选取这六个领域进行试点,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和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同时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服务保障能力和生活服务业品质,有助于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程红说。 扩大服务业开放为企业带来什么红利? 程红表示,从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后4个多月来,推出的首批试点措施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效,已经并将继续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带来红利。

--六大领域方面 科技服务领域方面: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境外合作在京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在孵企业上千家。目前,已跟微软等外资企业合作并建设众创空间。关于人才中介机构,外方合资者可拥有70%的股权比例,以往是严格控制的。 旅游服务方面:7月1日,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市首批开展试行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统一按11%进行购物退税。下一步将支持在京设立并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游业务。 健康医疗服务方面:7月份首例以特许经营方式合作办医的协议已在北京签署,将把大型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合作办医的方式进行改革。年底前出台特许经营办医改革的详细办法。进一步简化外国医师在内的行医注册的审批程序,推进电子化注册。

--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把境外投资由核准制变为备案制,10月份将启动无纸化备案。利用北京外经贸发展引导基金和外经贸担保服务平台,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融资支持。

--配套支撑体系方面 9月份在全市推行"五证"合一,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应用。改革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审批权,7月至今已有500多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就近登记。下半年还将推出跨区域登记便利办法。 在提高通关便利化方面,将对在北京的总部企业提供全国范围的一揽子通关服务,目前已经有9家总部企业建立了常态化的机制,年内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