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6日凌晨,欧佩克旗下的主要石油供应商宣布,此前达成的每日180万桶的减产协议将会延期至2018年3月,同时看低其主要市场对手——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对石油市场的影响。
2016年11月,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和部分非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一份8年来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宣布将在2017年1月至6月减产180万桶/日。彼时,受这一消息的强刺激,国际油价开启了自2015年以来最快速也是最高幅度的上涨周期。
但是,就在此次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尔·法利赫宣布这一减产协议得到延期的同时,国际油价却一反常态地应声大跌。布伦特原油价格由52.6美元/桶跌至49.45美元/桶,WTI原油价格也由54.4美元/桶跌至收盘时的51.64美元。
对于原油价格的波动,法利赫并没有显示出过多担忧。“价格并不是调整协议的绝对指标,”法利赫说,“我们关注的是库存,还有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基本面。”
“在此消息公布之前,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官员均在不同场合宣布同意延长至少6个月的决定,”标普全球普氏分析师Sammy Six告诉记者,“因此,市场已经对这一消息有了充足空间来消化。”
Sammy Six向记者解释说,之所以油价在欧佩克宣布延期减产协议的同时发生接近5%的暴跌,是因为相关国家不同意进行更大规模的减产和延续更长的时间。“美国不断上升的原油产量、缓慢增长的原油需求,侵蚀着全球油价上升的基础。” Sammy Six说。
几经讨论确定延期
在最新协议中,赤道几内亚也加入到这一行列。欧佩克国家和十个非欧佩克国家,总共控制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原油产量,而协议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去年达成的减产180万桶/日的基础上,时间延长至明年3月。
之前豁免减产的两大国家——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也将继续豁免原油减产,两国的总产量也仅占全球原油需求的2%。同时,伊朗的原油产量有所增加,不过依然维持在欧佩克配额的水平。
“在参会的这周,多位参会的部长和代表暗示,削减产量的延期可能包括更深程度的产量减少或长达12个月时间延迟。”一位在维也纳的石油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但经过讨论,最终依然只确定了目前程度的减产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盛传参与减产协议的埃及和土库曼斯坦,最终确定放弃参与。“小幅度的生产减少可能不再导致收入的更大改善,即便可以,这些生产商依然会选择增产来对冲因油价降低所带来的财政压力,这或许会对此后的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上述分析师表示。
为了保证减产,由科威特、俄罗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组成的监察委员会将每月开会,评估市场情况和各国的遵守情况。法利赫表示,该委员会有权建议9个月后进一步延长或者“采取其他干涉措施”。
关于协议何时和如何结束等方面,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则表示,尽管已经讨论了结束协议的机制,但现在没有理由过多表态。伊拉克石油部长贾巴尔也向媒体表示,伊拉克的根本政策是保持石油市场的价格与平衡。
对于欧佩克来说,低价意味着财政收入的直接减少,但更高的原油价格又会刺激其他国家对于石油替代能源的投入,以及非欧佩克国家产量的上升。
“过高的价格会造成对需求的破坏和对非欧佩克生产的刺激,特别是美国的页岩油,”Sammy Six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他们寻求中期50-60美元/桶的价格,同时不希望油价大幅度波动。”
尽管协议会保持至2018年3月份,但欧佩克会在2017年11月30日举行的年度会议上再次对减产协议审查,届时还将邀请10位非欧佩克的参与者。
美国原油不构成威胁
对于美国页岩油的生产,多数主要传统石油生产者均表示不同程度的看淡与怀疑。但在此前,许多研究机构均预测,今年美国页岩油的产量或将增加100万桶/日。
法利赫就表示,目前对于美国今年增产100万桶/日的预计过高了,他也不担心美国会对目前欧佩克的减产造成威胁,“市场足以吸收这些增加的页岩油产量”。
阿联酋能源部长也公开表示,他不相信美国能够在年内将产量提高100万桶/日。
“尽管欧佩克欢迎美国成为世界原油额外的供给来源,但很显然,大量的美国小生产商对于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和定价能力构成长期威胁,”阿联酋能源部长说,“随着迪拜油价的不断上涨,美国的页岩油产量也会越来越多。”
依据IEA日前发布的《2017石油市场报告》,美国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下降了30%和22%,至2022年,这一地区的产量将有可能接近700万桶/日,比目前多出300万桶/日。
而从短期对石油市场的供需影响来看,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出售美国50%的原油储备,尽管具体数字尚未公布,作为世界第一大原油储备国,这一库存的释放也将为市场带来不少的挑战。
“从供需方面的影响因素看,供给这边大部分人都在盯着美国,由于欧佩克决定减产,美国满足了大量的额外需求增长,”Sammy Six告诉记者。“需求方面,大部分人都在盯着中国和印度,但这一地区的原油进口增速在放缓。”
而一旦美国开始释放其生产潜能和库存,这些原油最有可能的出口地依然是中国和印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