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和区域发展进程中最热门的讨论,当属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一带一路”将如何影响世界的讨论较多,相关的智库、会议更是接二连三地成立和召开。然而,“一带一路”究竟将如何影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一带一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一带一路”不仅是陆上的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而且是海上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无论是中国的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每个地区都拥有机遇。这种机遇需要各地在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上作文章。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而是整个区域的相互开放、相互之间的协作,以及整体上的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与“1+3+7”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推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1+3+7”自贸区可以看作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试点,目的是试验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等国际通行的新制度在国内操作的可行性、难点和突破点,以寻找可复制、可推广的可行方案。如果将“一带一路”、“1+3+7”自贸区、长江经济带放在地图上就会发现,自贸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南方,由西向东,“一带一路”则不仅涉及江苏、福建、陕西、宁夏、新疆等,而且还涉及从中国东部到欧洲、美洲、非洲等地。显然,三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推进的关系。其中,“一带一路”是纲,“1+3+7”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是目,所谓纲举目张。
具体来看,“一带一路”可以在三个不同区域层面上实现联动共赢:
一、长三角层面。
以江苏为例。虽然江苏没有入选1+3+7自贸区试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就没有特色。眼下,江苏“两个对接”的战略非常清楚。一方面,苏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向西走向中亚、欧洲,而且还可以往东走向日本、韩国甚至北美、南美。另一方面,苏南则全面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比如,南通全面对接上海的456战略已经确定,即四成农产品供给上海、五成企业与上海对接、六成产品和货物经上海港出口。又如,苏州更是直接选派官员到自贸试验区挂职学习,全面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推动江苏经济发展出现新亮点、新作为的重要战略举措。
再来看浙江。浙江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很多新亮点,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早已明确设立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2012年,浙江省设立舟山港综合保税区。2015年,中央明确舟山自贸试验区成为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以杭州、宁波等地为引领,浙江民营经济突飞猛进。如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经成为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委省政府计划今年五年在此投资2000亿元,以强化浙江民营、外资在高科技、信息等领域的全球领导力。就宁波而言,它已经和上海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1+1大于2的基本战略。
乌镇只不过是一个江南小镇,但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日益增长;湖州和杭州分别是浙江的一个地级市和省会城市,但G20智库会议和G20会议分别选择在此召开。可见,无论是一个小镇、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省份,只要经济发展有特色,只要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就能够获得国家和市场认可,进而也就能够获得世界认可。
二、珠三角层面。
珠三角与长三角虽然地理位置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外贸易、做生意的成本相对较低,拥有对接“一带一路”的良好地理条件。眼下,无论是福建还是广东,一方面通过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引导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向海外;另一方面,也正努力学习和复制成熟市场经济体通行的做法,以“三个清单”管理模式倒逼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经济的长远竞争力。
三、中西部层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国中西部地区“陆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将会得到较大显现。比如,宁夏近年来通过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式做大做强当地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密集调研,邀请专家出谋划策,邀请海外企业入股和参与管理,最终打造了基于黄河古道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文化营销的区域综合发展模式,快速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如今,来到宁夏旅游的海外游客越来越多。
另一个例子,甘肃的中医药产业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海外,不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设立中医医院,向海外传播中国文明和医药遗产,而且还吸引众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针灸等,推动了当地中医和医药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陕西和甘肃虽然是邻省,但经济发展缺乏协调发展和联动。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获批。目前,天水、宝鸡和西安之间的跨区域联动越来越频繁,城市和区域之间相互分工、合作的局面正在形成。这些都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气象的强大动力。
(赵红军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合作与发展专委会主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