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试验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天津市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当初定下的目标,在自贸区即将迎来挂牌一周年的今天,已经取得大收成。
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主任阎庆民日前告诉记者,天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90项具体任务已全部启动实施,其中49项已经完成,占总任务量的54%;此外,在先后两批推出的175项制度创新清单中,128项已落地实施,占比73%,其余47项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家为天津自贸区设定的三至五年完成的目标,一年时间里我们已经完成过半。”阎庆民说,随着各项制度创新举措的落地,自贸区红利不断显现。
一份长长的制度创新清单,也是一份长长的红利清单:政府服务效率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金融开放创新成效显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措细化、创新创业步伐加快、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发展提速。
制度创新带来市场主体“赶潮”
数据显示,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4105家,同比增长1.2倍,占全天津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总数的10%,注册资本3890.6亿元人民币,增长2.2倍,占全市的51%;其中注册资本超10亿元的达72家,超亿元的856家。今年1—3月,新登记市场主体2713家,增长29%;注册资本1394.5亿元人民币,增长150%。
在数据背后,是175项自主创新清单涉及的政府职能、政府服务和监管创新、投资与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要素聚集与流动等方面的变迁。
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发动机短舱部件维修的外资企业。公司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自贸区创造性地将RFID系统(物联网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用于公司航空维修周转件的清关及追踪监控,帮助周转件清关时间由此前的3个工作日锐减到现在的不到半小时。此外,“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自贸区红利也大幅度减低了通关时间和运营成本。“只要在海关交了保证金,就可以每几个星期集中去申报一次,不用像以前每次都单独跑一趟。仅这两项创新政策就让公司减少了约30%的成本。”古德里奇提供的数据显示,自贸区成立以来,公司销售额提高约20%,运营成本下降3%。2015年,公司营业额超过1亿元,增长20%,其中利润增长100%。
古德里奇只是选择入驻天津自贸区的800多家外资企业之一。自贸区管委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自贸区新设立外资企业657家,同比增长1.9倍。其中,95%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天津市同期新增外资企业的55%落户在自贸区;今年1-3月,自贸区新设立外资企业196家,增长89%,注册资本536.3亿元,增长118%,集聚效应明显。
与此同时,自贸区建立的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自挂牌以来至3月底,帮助区内企业设立境外机构87家,中方投资总额达92.9亿美元。
“企业通过互联网公共服务窗口,一点登录、一次性递交满足要求的单证和电子信息,处理结果还通过互联网反馈回企业;天津海关分三批出台的29项通关便利化举措中,‘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使平均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至2天缩短到2个小时内,节约报关成本70%,‘保税货物自行运输’制度使企业货物流转时间节约50%,成本节约近30%。”自贸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蒋光建对记者说。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上,去年底,“金改30条”由央行正式发布,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等10项创新措施落地实施,大额存单、外商资本金意愿结汇、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取得初步成效。
老工业基地唤来青春
一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为国家试验制度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阎庆民介绍说,天津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所在的经济功能区去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11%左右。特别是在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局部地区下滑甚至负增长的形势下,三个经济功能区去年外贸出口保持了正增长,全年出口额65.7亿美元,同比增长6.8%,高于天津市9.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天津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整体看,第三产业比例达到69%,高于全市水平17个百分点。特别是融资租赁服务业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地位: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创新获突破性进展。
仅在东疆片区,据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沈蕾介绍,到3月底,累计注册租赁公司达1557家,累计注册资本1559.3亿元人民币,并聚集了国内外大批知名租赁公司。目前,租赁资产总额累计4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0%。
“去年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多属于高端业态,行业分布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阎庆民说。
记者在中心商务片区看到,0.9平方公里创新创业特区热火朝天。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郑伟铭告诉记者,去年9月 “双创特区”挂牌至今,有腾讯开放平台、甲骨文—天津大学创始空间等20家众创空间和1781家创新创业企业落户。
服务京津冀走出一大步
国家为天津自贸区赋予三大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作为北方唯一的自贸区,服务京津冀成为天津自贸区特殊的定位和使命。
目前,天津自贸区已经推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八项举措;制定出台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实施建立“一个机制(天津自贸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实施“三个推动(推动自贸区改革经验在天津市率先复制;推动自贸区改革经验率先在北京市、河北省复制;推动在京津冀地区扩区)”,促进“三个一体化(促进京津冀通关和口岸物流一体化;促进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促进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落实“一批项目(已研究梳理出操作性较强的23个项目,将在国家部委指导下由三省市联合共建)”的“1331”工程。
“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实行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0.5天,每标准箱节约物流成本120元,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建立了跨省市税收征管纳税统一服务平台,三省市国税、地税部门建立统一联网办税平台,实现了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蒋光建说。
蒋光建介绍,下一步将落实的这23个具体项目中,涉及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的有4项,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有9项,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的项目为4项,推动资源要素集聚的有6项。“这些项目都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加以考虑,三地联合监管、联合创新类型的项目。比如构建跨区域的反垄断工作机制,推动京津冀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服务京津冀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和跨京津冀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在近期的三地商务部门对接会上,将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三省市也会把各自的好经验拿出来协同创新。”
目前,天津自贸区管委会正委托南开大学、毕马威等机构对自贸区挂牌一年来的制度创新工作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初稿已经完成。两家机构均认为,一年来,天津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上形成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随着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相信有更多的地区和人们分享国家自贸区战略带来的红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