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区域

600岁故宫在数字世界中开拓未来

新华社,北京
2021-09-05 21:59

已收藏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题:600岁故宫在数字世界中开拓未来

新华社记者娄琛 任垚媞 吉宁

600多岁的故宫是世界遗产和中华文化瑰宝,这座昔日的皇家禁地正通过数字化之路进一步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正在举行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故宫首次以数字化形态亮相展会平台。

全景摄影技术让这座宫殿在虚拟世界中随意变换季节和景色;高精度三维数字采集技术使各种文物立体呈现;戴上AR眼镜,参观者仿佛走进已经回填的故宫考古遗址现场;语音交互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故宫断虹桥的小狮子有了虚拟身份,与小程序用户互动。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说,故宫展台大概285平方米,主要分为数字考古、数字文物和数字服务版块,精彩的呈现引人驻足。

建成于1420年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藏有186万余件文物。

"故宫数字化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数字技术让如此大体量、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利用。"于壮说。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关于文化遗产的损毁情况时有发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故宫数字化的脚步也应该越来越快。"他说。

20世纪末开始,故宫博物院开始了数字化的构想与建设。2001年,故宫博物院网站开通,成为数字故宫建设的起点。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完成70余万件文物的基础数字化工作,目前每年以7至8万件的数量在有序推进和加快基础数字化工作。"我们力争让所有的实体文物能尽快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于壮说。

未来,故宫将使用知识图谱等技术,整合文物信息,支持智能化搜索。"怎样让人们能更直接、便捷地找到想要的文化内容,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他说。

于壮举例说,故宫的文保部门曾拆解、修复过一座清乾隆时期的升降塔钟,这座高108厘米、宽44厘米、厚38厘米的广式钟表的拆解修复全过程和几乎每一个零件都使用超高清三维数据采集技术记录下来了。"如果采集测量精度足够高的话,我们未来甚至可以使用3D打印等技术真正复原这座复杂精密的钟表文物。"他说。

服贸会现场,来自天津的观众高峻在展现清代"粉彩开光四季山水图转颈瓶"的屏幕前驻足。"文物制作细致,非常吸引人。"他说。

故宫的数字化之路体现了构建"数字孪生"的理念,数字媒体和网络平台也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

截至2019年底,中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5535家。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将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博物馆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线下无法促成的文化交流可以在云端实现。"于壮说,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文物或许都可以在云端齐聚、互动,能够快速形成国际化的展览,进行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这非常令人期待。

2016年和2017年,故宫连续两年举办"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探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话题。据介绍,故宫数字化成果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故宫也积极与国外同行开展数字化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服贸会现场,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的冷含章说,如"故宫名画记"使用的图像切片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博物馆一些高清展示的项目中得到较为普遍地使用。

"数字化工作是为了让已经延续600年的这座人类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面向未来,故宫的下一个600年依然辉煌灿烂。"于壮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