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分析报告:"渤海粮仓"工程增粮显著 技术推广尚需扶持

石家庄
2015-09-09 10:49

已收藏


为整体提升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生产能力,2013年科技部、中科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记者在河北沧州"渤海粮仓"示范区了解到,"渤海粮仓"项目增粮增产成效显著,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然而受制于资源约束增强、农田基础设施较差、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实现"渤海粮仓"2020年增粮100亿斤目标仍有不小压力。专家表示,实现目标,除了需要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的支撑,还需更多优惠政策扶持和部门联动机制创新。

--从亩产300斤到800斤 "渤海粮仓"增产增效显著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科技部、中科院在冀、鲁、辽、津三省一市环渤海中低产区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记者近日在河北沧州"渤海粮仓"项目区了解到,该项目不仅提升了中低产区粮食增产能力,更是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在沧州市南皮县乌马营镇"渤海粮仓"五拨示范区,前五卜村村民陈贵起告诉记者,"今年小麦病虫害偏重,拔节期又连逢阴雨,我种的7亩小麦生产虽受影响,但亩产也到了800斤,2014年更是达到1000斤,但以前每亩能产500斤就不错。" 沧州市南皮县,一直以来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乌马营镇白坊子村村支书白普青告诉记者,小麦单产增加得益于改种中科院冬小麦品种"小偃60""小偃81",加之微咸水灌溉等新技术的运用,使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

"南皮县中低产田小麦单产已由1985年的平均每亩300斤提高到了800斤。"中科院南皮站站长刘小京表示,如今粮食高产地区已很难实现大幅增产,但环渤海平原地区有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如能解决这些地方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问题,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将得以发挥。

据介绍,科研人员通过对缺水和土地盐碱两大难题进行长期攻关,开展土、肥、水、种等多方面科研,研发了微咸水混灌技术、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技术、土壤肥力快速提升等一系列技术,这都为"渤海粮仓"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皮县农业局局长崔玉玺表示,"渤海粮仓"推动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中科院南皮站在项目推广过程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比如在白坊子村建立"小偃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170多户全部入社,入社耕地约1500亩,实施统一经营,这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据了解,"渤海粮仓"工程实施以来,已经辐射带动四地512万亩田地,增粮16亿斤,节支增收8.7亿元。刘小京表示,未来五年,"渤海粮仓"工程将通过在四地建立示范区,力争实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目标,增产粮食占到国家粮食增产总量的1/10。

--"渤海粮仓"工程进一步推广面临难题

经过两年的实施,"渤海粮仓"工程对全国中低产田增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总体上看该区域农业生产仍然存在资源约束增强、农田基础设施较差、稳产能力不强等问题。

首先,水资源约束日趋加重,尤其是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与粮食增产需水矛盾突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表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2014年河北省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但小麦又是高耗水作物,河北"渤海粮仓"项目区与实施地下水压采区域重合,如压缩小麦面积,粮食生产就会受影响,这就对技术攻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其次,采访中一些专家和农民表示,大型农耕机械缺乏、水利设施薄弱仍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白坊子村村支书白普青说,入社后农耕机械普遍缺乏,全村只有1台收割机、2台旋耕机,而小麦耕作时效性又比较强,此外村里深水井比较少,沟渠坑塘整治、积蓄雨水等节水设施的使用都需要资金投入。

刘小京表示,以微咸水灌溉技术为例,1眼深井配置1到2眼浅井控制混合水矿化度,这样既不会对作物产生危害,还减少深层地下水超采,又增大可利用水资源量,如何鼓励人们接受这项技术是一个问题,此外一套混合灌溉设施大约需要1万元,这笔资金拨款仅是核心示范区使用,远不够大面积推广使用。

第三,成方连片土地太少不利于项目推广。中科院在河北南皮和山东无棣采取了县域整体推进增粮模式,南皮县小麦种植面积有40万亩,目前"渤海粮仓"示范区面积是16万亩。崔玉玺表示,传统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不利于"渤海粮仓"项目推广,应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通过政策和效益来引导农民以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助力推广。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不健全。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受制于农民种粮效益差、单户生产面积不大,该区域农业生产领域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一些不能物化的科技成果,仍难以快速转化推广。

刘小京表示,新品种的推广需要经费的支持,省市级还好,但县乡级推广站不仅经费紧张,人员更是短缺,学习农学的本来就少,又都不愿去基层推广,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渤海粮仓"进一步增产增效仍需政策扶持

采访中多位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渤海粮仓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单单需要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区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保障等投入较大,仅靠地方财政难以承受,未来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部门之间联动配合。

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河北、山东已把"渤海粮仓"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河北每年配套5000万元资金,山东省落实配套经费达到1.2亿元。刘小京表示,示范区建设中土地整平、排灌设施等都需资金投入,应保证资金重点向项目区倾斜,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进一步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粮食生产,有力促进核心试验区发展。

其次,加大部门联动配合。不少干部认为,"渤海粮仓"项目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周期长,涉及科技、发改、农业、水务、国土等部门,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动长效机制,整合涉农资源,在项目申报、资金筹措、组织实施、配套服务等工作上形成合力。

第三,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和项目技术指导。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马连芳表示,在抗逆作物品种筛选、咸水利用、区域适应低投高效等方面,应尽快形成一批成果,进一步提高中低产田增产增效技术支撑水平。另外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强化对项目区的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好项目实施。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