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分析报告:"合芜蚌"深耕创新之种 持续发展需"精准扶持"

合肥
2015-09-21 11:13

已收藏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创新驱动正成为安徽省,尤其是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引擎。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安徽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地区开展先行先试。专家认为,要持续释放"创动力"效应,还需加大对新兴产业起步阶段的精准扶持,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中央与地方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联动机制。

--"新兴产业"之果正在显现 产值大幅增长

近日在合肥高新区创业园的华米科技公司办公区,公司副总裁章晓军现场演示了科技创新的魅力。记者无论如何用力都推不开的玻璃门,他伸手轻推,"嘀"的一声后门禁立即打开。其中的玄机,就在他手腕上的黑色腕带--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小米手环"。该手环除了可用于门禁,还能记录佩戴者睡眠质量、走路健身等信息,将来还可与智能家电、移动支付等无缝对接,当前用户已超过400万人。仅在过去的一年内,华米科技的估值就从不到1亿元人民币增至3亿多美元。

章晓军告诉记者,2012年前后,公司连研发资金都没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合伙人把股权、房产证等都质押了融资。在公司生死攸关的时刻,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和杭州银行合作推出的"创新贷"项目提供贷款300万元,帮企业渡过了难关。"作为`创新贷`的第一个受益者,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政府的这一项目,企业很难有现在的发展。"章晓军说。

"创新贷"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诸多子项目之一。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之一。早在2010年,安徽省就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围绕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多层次金融体系创新、产业聚集基地等方面持续发力,近两年效果日益突显。

为抢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机遇,芜湖市近年来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项目建设。2014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3844.61亿元,增长10.4%。

而在中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其中超薄玻璃生产技术不断打破国际垄断,如今已拥有0.06毫米的超薄玻璃研发技术,远远超越市场上目前应用较多的1.1毫米至0.5毫米玻璃技术,走在国际前沿。

记者从安徽省统计局获悉,今年前7个月,合芜蚌试验区共申请发明专利12064件、获发明专利授权1911件,分别占全省的50.8%和61.9%,同比增长68.4%和23.5%。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91.2%。在合芜蚌试验区推动下,安徽省创新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今年1月至7月,该省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7623.1亿元、增加值1894.1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5.6%。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练内功引外智创新驱动

记者近日调研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获悉,在如何落实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上,该省以多维度融资体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深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以龙头企业带动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据安徽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彻底性改革以往的科技管理制度,取消行政裁量权,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公平竞争择优支持。

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帮助中小型企业实现自身造血。据安徽省发改委高技术处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设立了27家创投类基金;已有420家企业挂牌托管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与超过60家PE、VC等金融机构合作,帮企业利用私募债、股权质押及投资等渠道融资。同时,安徽还探索"银行、政府、担保"风险共担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模式,实现全省各县市区全覆盖。

以龙头企业集群效应为引领,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营造产业环境,是安徽省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据安徽省经信委副主任王灯明介绍,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要求,不论是具有本地成长性企业代表的江淮等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以招商引资来"外引型"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领域产业,合芜蚌区域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规模效应的行业聚集区。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例,自从引进京东方以来,形成了从上游材料配套到下游终端制造的全线贯通,如京东方投资285亿元的8.5代线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年产200万台的长虹液晶电视项目等。

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据芜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该市签约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1个,其中3个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4个团队由长江学者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领衔,涉及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华盛顿大学高大勇团队入选安徽省首批扶持的十个团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继续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全市共有86户企业申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需求,共计671人。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115.2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60%,对全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的贡献达66.2%。

--要素竞争国际扁平化 亟待政策精准扶持

受访人士认为,尽管创新驱动正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若要持续释放"创动力"效应,还需加大对新兴产业起步阶段的精准扶持,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中央与地方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联动机制。

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继续发挥科技人才的能动性。安徽省科技厅原厅长徐根应表示,在消除了行政化管制的氛围下,科技人才的能动性、市场优胜劣汰的自我选择才能得到体现。尤其是省城合肥聚集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如何把人才资源转为引领创新的市场,唯有经过市场筛选打磨,才能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

安徽省铜陵学院副校长冯德连建议,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尽快启动战略新兴产业板上市计划,引导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直接融资。而政府的资金扶持,要从以补贴为主转为股权投资为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安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常伟则认为,需要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实现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催生一个能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金融生态,政府亲力亲为更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作为经济血液的金融改革,跨区域影响更为直接,自生性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更需要中央对全面深化金融改革顶层设计,以便在支持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专家们指出,要实现可持续性创新,那么就必须要把创新主体的人才建设、为创新提供支撑的金融生态系统作为核心驱动力。这些方面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方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制度供给红利。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