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内向,开放程度低,甘肃经济是典型的"内"字当头。近两年,甘肃正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企业走出国门,产品销往海外,外贸出口逐步攀升。这个内陆省份正在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转型,在"一带一路"构想下布局内陆产业新结构。
机遇
九月中旬,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迎来丰收时节。与往年愁销路、愁价格不同,今年种洋葱的农民喜上眉梢。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健康村农民告诉记者,这几天每吨洋葱的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00元钱,而且销路不愁。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适合种洋葱,农民也擅长种洋葱。前些年,天帮忙地帮忙,可市场不帮忙,洋葱滞销苦了农民。 "往年影响洋葱销售的市场问题,今年有大格局的解决方案。"甘肃省农产品营销办公室主任寇明科说,甘肃省今年生产洋葱150万吨,三分之一出口东盟,过去1袋洋葱十几元钱都卖不掉,出口渠道一打开,洋葱市场稳定运行将不存在问题。
"一带一路"给甘肃传统产业带来机遇,从政府部门到龙头企业一起尝试,辣椒、土豆、洋葱、番茄这些农民熟悉的"四大样"走出了国门。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甘肃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强劲,特别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度大幅增加。在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8%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出口农产品15.18亿元,同比增长30%。
调整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布局在兰州的一家老国企,以石油钻井设备为主要产品,过去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兰石集团,曾一度遭遇发展瓶颈,举步维艰。如今的兰石集团却是甘肃省的外贸出口明星企业。
兰石集团董事长杨建忠认为,企业华丽转身的秘诀是"调整":面向全球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2013年兰石集团成立国际工程公司,在俄罗斯、土库曼斯坦、阿联酋等国家设立分公司。
放开眼界、调整布局让兰石集团获益颇丰。2014年,兰石集团获得出口装备订单50余台,价值近2.5亿美元,其中一次性出口土库曼斯坦钻机15台,价值1.56亿美元,创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出口单笔订单记录。
以更开放的视角审视产业优劣,调整适应,甘肃省一批老矿业企业、工业城市都在填写自己的答卷:白银公司、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老牌国有企业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外投资、设立境外企业、商务代表处、建生产加工基地。其中白银公司在南非、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4亿美元。
地处河西走廊中端的金昌市有"中国镍都"之称,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今夏,连片的薰衣草基地让金昌又成为有名的旅游目的地。 "镍都也能成花都。"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新开放格局下,资源性城市必须思考如何转型,不能仅靠工业一条腿走路。
从单一依靠国内市场和资源,到学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转型,让曾经经济"内向"的甘肃省出口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2014年,甘肃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了3.3%,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18%提高到23%。
谋划
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甘肃以面向中西亚国家的战略"通道"、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三大关键为重点进行新时期开放的整体谋划。
"通道"建设破解基础设施瓶颈,谋划交通联通。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1600多公里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战略通道。甘肃省提出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建成公路、铁路7万公里以上,届时甘肃境内的骨干公路网、高速铁路、重要航线将组成"立体通道"。
甘肃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10多个重点城市发挥枢纽作用,在参与向西开放经贸物流、产业合作、人文交流上重点清晰、分工明确。
兰州市与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相距40公里,兰州市的目标是建设物流中心,构建服务全国、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的铁路综合枢纽。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业等产业,瞄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需求。
"基地"建设突出优势对接中西亚市场。能源资源、装备制造业、对外工程、文化产业、农产品、中药材等是甘肃传统优势产业,这一大批"特色产业"正在转化升级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生产加工贸易基地,蓄势待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