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新华丝路网
2018-11-20 11:12

已收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在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合作中茁壮成长。

一、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西安西站新筑车站国际货运班列“从运营初期每月1列到现在每天3列常态化运营”,将原来铁海联运45天抵达欧洲压缩运时到12天左右,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中国“互利共赢开放”的强大驱动力。中国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沿线国家和世界。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站在中国向西开放最前沿,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一级城市群新征程上,肩负着引领大西北、辐射亚欧非的重大使命。西安正努力建设“硬科技之都”,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暨西安科学城建设启动仪式在西安高新区举行,着重围绕建设科研机构聚居区、建设科学装置聚集区、建设创新平台聚集区、建设丝路科技合作区、建设中国科学院西安科教融合教育基地、建设现代化科普教育基地七方面重点建设和突破,围绕光电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民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培育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为建设丝路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基础,将使西安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创新极。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据世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政府在过去一年为改善营商环境实施的改革数量创纪录,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78位大幅提升至第46位,中国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帮助相关国家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现代化。2018到2023年,我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6000到8000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将占相当大的比例。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规模,将为各国投资、贸易、金融和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新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反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内顾倾向明显上升,风险挑战加剧,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传统开放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受到削弱,劳务、产能出口发展空间受限,要素竞争的风险加剧,必须加快从低成本竞争转向以创新为基础的合作共赢模式,推动劳务、产能出口转换为高质量的技术、标准、服务出口,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以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实施的项目为例,实现了中外粮食快速对接和农业技术合作。在经贸合作的同时,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在北哈州地区援建学校、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农业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受援国培训农业人才,不仅能深化中哈科技合作,还能促进民心相通。

三、科技创新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国际经济和产业分工格局调整,数字化、服务贸易和创新经济正在重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和竞争格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形成,诸多资源环境、安全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我国在通讯设备、高速铁路、核电、水电、医疗、农业等传统领域和电动汽车、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领域内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强化“一带一路”技术出口和科技创新合作,将为相关国家带来新的投资、产品、标准、人才和服务,带动各国新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市场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我们要统筹推进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多边)技术出口与科技、创新、经济、贸易、文化及产能合作,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参与到我国本土及海外的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加快提升外贸质量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有力促进全球创新治理完善和“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万劲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