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原料

济钢"无钢"--中国千万吨级钢企谋求"绿色转身"

济南
2019-03-26 08:35

已收藏

新华社济南3月26日电(记者杨守勇、张武岳)"我还在济钢上班,但现在的济钢已不是原来的济钢了,不再生产一吨钢铁。""钢三代"于诚不止一次向在济钢工作了一辈子的姥爷程秀同解释。

最近经常穿着新公司笔挺正装上班的于诚,原是山钢集团济钢集团有限公司3200立方米高炉负责鱼雷罐维护的工人。如今,他是济钢城市矿产科技公司的销售业务员。曾经心爱的深蓝色工作服,被他小心地放到了衣柜最深处。

于诚曾奋斗过的、矗立在泉城济南的这座3200立方米高炉,已"沉睡"快两年了。 2017年6月,时任济钢炼铁厂厂长李丙来在高炉前下达停产指令。这一壮士断腕的举动,使济钢成为中国首家整体退出钢铁主业的千万吨级钢厂。李丙来在当众宣布这座投产仅七年的高炉停产后,眼噙泪水,不忍回头。

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济钢电力工程师姜和信负责停产的收尾工作,给各个厂区和单位停电。他说:"当时我拿着记录本,感觉就像在给济钢的钢铁生产`判死刑`。" 直至今天,陪记者走在荒芜的厂区,看着停产的车间、高炉、一草一木,姜和信仍然感慨万千。"我都52岁了,没想到还要继续学习新东西,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生活。" 受人尊敬的电工姜和信转型成了半个"生意人"。他加入重组的济钢瑞宝电气有限公司,负责变电箱的研发制造及市场开拓。曾经全身心扑在电力设备上的他,现在不仅要做好"老本行",还要学着和客户打交道,将产品推销出去。

两年来,这个停产前有着2万余名员工的企业坚定地走在转型路上。钢铁主业关停后,曾经的24个子分公司有16个存续下来,艰难开拓着崭新业务。

周边设备推广、创业孵化、物流运作、文创项目开发、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济钢不断试水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产业,谋求新生:到2018年底,济钢绝大多数符合年龄要求的产业工人完成再就业,公司营业收入147亿。

中国钢铁产业一度辉煌无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济钢通过技术改造迎来黄金时期。"曾经济钢的中板厂就是一个`印钞机`,"当时负责生产工作的李丙来告诉记者,"每吨中板钢材,都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2010年,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正式投运,但钢铁行业寒冬渐至。高炉开工的几年间,中国钢铁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淖"。彼时,一吨中板材只能赚一瓶矿泉水钱,甚至赔钱。2016年左右,济南网约车司机中充斥着需要贴补家用的济钢员工。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面临重雾霾等环境困扰。仅2015年的济南市,就有四成时间被雾霾笼罩,济钢对济南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至1.5亿吨。2017年,中国的蓝天保卫战正式开始,而这场战役也成了于诚、李丙来、姜和信以及所有济钢员工共同的战役。

"虽然关停主业心里舍不得,但是国家政策利在千秋,我们全力支持,济钢人即便不炼钢铁,也会做出一番成绩。"转行做钢铁技术服务的李丙来说。

保护环境也成了于诚所在的城市矿产公司的"使命"。公司未来要销售的钢材混凝土来源于城市建筑垃圾,这些材料的循环利用将给城市大大"减负"。"爷爷姥爷和父母两辈人为钢铁奋斗了一辈子,打造金山银山;现在济钢正为了绿水青山而努力,我很高兴是其中一员。"

因济钢等企业的牺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渐渐摆脱雾霾困扰,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济钢废弃的大部分厂房和设备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推倒拆除,但济钢员工心心相念的3200立方米高炉等将作为工业遗迹保留下来,成为整个城市的记忆。姜和信对记者说:"济钢虽然不再做钢铁,但总归要留住钢铁的`根`。" 而到2018年年底,中国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确定的钢铁去产能1.4至1.5亿吨上限指标,中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决心从未如此坚决。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