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个种得不错!"近日,在临沧市临翔区举办的农民培训班上,看着对方手上个大饱满的马铃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一眼就认出了这位勤劳朴实的庄稼汉,对他的种植成果给予肯定。
2012年,朱有勇一行曾到双江县,为当地农户讲解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李宗强就是听课的村民之一。
朱有勇长期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驻村扶贫。多年来,他和团队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朱有勇常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
"朱老师教我们单垄双行的种植技术后,冬季马铃薯亩产由原来的1吨多增加为3.5吨。"李宗强说,依靠这种产量高的冬季马铃薯,村子里很多农户都实现了增收致富。
得益于气候等优势,双江县历来有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传统,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朱有勇实地走访发现这个问题后,提出改用单垄双行的种植方法,并现场演示将其传授给当地村民。
如今,李宗强所在的允俸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其重点打造的马铃薯产业基地已发展到3400余亩,产值突破1000万元。依托电商等销售渠道,村子里的马铃薯卖到了昆明、上海等地。
"我父亲也是受益者,因为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家里的马铃薯产量大幅提高。"与李宗强一同前来的李玲感慨道。大学毕业后她回乡创业,通过组建销售团队,将家乡的冬季马铃薯等山货卖到了全国各地。
"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听到冬季马铃薯带来的可喜变化,朱有勇满脸欣慰。
除了跟院士汇报产业发展状况,李宗强还想着利用本次农民培训班的机会,学到先进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他知道,这个跟当年的冬季马铃薯一样,也是一个能让乡亲们腰包更鼓的好产业。
培训班设在临翔区的小道河林场内,旁边就是作为示范的200亩林下三七种植基地。2020年9月,朱有勇带领团队在这里设立院士工作站,并启动示范基地建设。今年1月,在示范项目获得成功后,临翔区启动新一轮的林下三七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由于管护需要大量劳动力,林下三七种植能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已在基地上班一年多的村民陈跃波,不仅每天可以领到100元的工钱,通过两年学习,还掌握了整地、选苗等种植技术。
近期,以朱有勇院士为原型的电影《农民院士》正在全国院线上映,真实还原了以他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心系群众、扎根基层,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与担当。影片结尾,"农民院士"跟村民挥手告别,大伙依依不舍。
荧幕之外,"农民院士"科技兴农的故事还在续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