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一类可做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的统称。凭借具有的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植株高大等特点,1997年开始被应用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2013年,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带领团队在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西岸开展菌草防风固沙试验。
"受疫情影响,今年5月才开始种菌草,这些是种了105天的,地上植株高度已经将近3米了。"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会服务部副主任余世葵一边检查着菌草的生长情况一边说。
黄河边的乌兰布和沙漠年平均降雨量102.9毫米,蒸发量2258.8毫米,属于干旱、高温、多风、少雨的典型大陆性气候,沙尘暴频发,黄河水不断冲刷着黄沙入海。
今年基地共种了156亩菌草。望着眼前绵延的绿色,余世葵不禁感慨道:"2013年我们刚来时,这里全是一个又一个的沙丘,几乎没有植物生长。"高大流动沙丘的治理是世界难题,从最初研究如何在沙漠中把菌草种活,到如何实现高产稳产,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筛选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巨菌草和绿洲1号,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提供新的生物质材料。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乌兰布和沙漠一株生长153天的巨菌草,其根系分布面积可达20.41平方米,每亩产量达12.56吨,种植60-80天就能把流沙固住。治沙的同时增加沙地有机质含量,为多年生的沙蒿、花棒和梭梭等沙生植物营造良好生长环境。菌草本身也可以作为畜牧业饲料、食药用菌培养料、生物质新能源燃料,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产生经济及社会效益。
余世葵介绍,经过不懈努力,基地已探索出多种菌草生态治理及产业化发展模式,包括菌草防风固沙治理模式、菌草生态治理与畜牧业结合模式、菌草生态治理与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模式、(菌)草-灌-乔综合治沙模式,为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菌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目前黄河沿岸已有22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到2021年,我们将在沿河两岸建成长1000公里各具特色的菌草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菌草业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绿色生态新兴产业,让菌草治理修复黄河初见成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介绍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