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际评级机构大规模下调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展望,但是从国内券商的分析而言,银行股仍然是具有极高稳定性与收益性的投资品。根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券商对银行股共给出了276个买入和增持评级。这对于16只A股上市银行而言,无疑是个好成绩。
近日,华融证券发布报告显示,下半年,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地方债置换额度进一步增加,政策托底房地产市场意愿明朗,有效缓解银行资产质量压力;降准预期,以及PSL、MLF等信贷投放工具的灵活使用维持了资金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判断;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混业经营增收提效的同时,也为银行板块估值向上打开空间。因此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券商分析师力挺银行股
早在今年新年开市,银行业就有10只个股获得券商等机构给予的“买入”投资评级,占行业成份股的比例为62.50%。这10只银行股分别为北京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其中,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两只个股2月份表现较为强势,均实现上涨。
彼时,太平洋证券给出的继续持有理由为银行板块估值优势明显,是市场普遍认可的风雨中的避风港。银行股具有防守价值,建议继续持有。民生证券也表示,银行板块估值相对较低,重申银行板块推荐评级。
5月份,又有8只银行股被券商调高评级,分别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和宁波银行。其中,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受到了券商的热捧,均有10家以上的券商给出了买入或者增持评级。
广发证券认为,鉴于行业较低的估值水平和极低的机构仓位配置,继续看好银行股的相对收益。催化因素包括监管指标逆周期弹性化调整,拨备覆盖率有望下调减小银行业业绩压力;不良处置加速,利于提高银行资产周转效率。建议重点关注南京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平安银行,推荐关注不良资产管理行业。
对于下半年银行业整体板块的判断,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认为,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多样化不断提升,通过资产证券化践行轻型银行,盘活资产,尤其是在零售领域方面实现额度滚动,契合上市银行在经济调整期向零售业务的倾斜,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与此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八年重启后的首度发行,序幕已经拉开。农行、建行已紧随中行与招行之后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工作。首批产品在市场中获积极认购,尤其是投资者结构的丰富化,获得广泛认可,参与机构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另类私募基金等多家机构。
一方面,投资者扩容为不良资产处置,信用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提供了更宽的渠道;另一方面,不良资产证券化实现合规出表,透明化和市场化不良资产处置,调动市场活性,缓解银行拨备和资本家压力,尤其是在银监会82号文之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出表方式更具意义。
长江证券认为,从基本面上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可能会成为新的不良贷款出表主要模式;净息差下半年压力边际减弱,但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使其仍有一定的压力。目前板块估值、安全边际较高,板块具有一定的防御价值。
信贷资产保持稳定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33亿元,较2014年末增加了43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7%,较2014年增长了0.42个百分点。
截至2015年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2.31万亿元,较2014年年末上升18.09%,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2014年年末下降了50.88个百分点,但是仍然高于150%的监管要求,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1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3537亿元,贷款拨备率为3.03%,较2014年小幅提升0.13个百分点。
银行业协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是由于大规模核销不良造成的,但是真实反映拨备水平的贷款拨备率有所上升,行业整体的抵御风险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水准。
据本报记者梳理,以2014年年末为起点,每3个月分别统计,银行业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分别为10.76%、10.95%、10.79%、10.99%、11.31%、11.38%,而资本充足率在近3个季度也都保持了13.00%以上的水平。截至2016年3月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7%。
中国银行业协会表示,银行业通过设定客户准入条件,控制授信额度、投资规模,严格执行评级管理和控制单笔业务权限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机制。通过优化债券投资组合结构、设定融资额度上限,授信和授权双线管理等手段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保持资金业务的健康发展。
近日,华融证券发布报告显示,下半年,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地方债置换额度进一步增加,政策托底房地产市场意愿明朗,有效缓解银行资产质量压力;降准预期,以及PSL、MLF等信贷投放工具的灵活使用维持了资金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判断;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混业经营增收提效的同时,也为银行板块估值向上打开空间。因此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券商分析师力挺银行股
早在今年新年开市,银行业就有10只个股获得券商等机构给予的“买入”投资评级,占行业成份股的比例为62.50%。这10只银行股分别为北京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其中,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两只个股2月份表现较为强势,均实现上涨。
彼时,太平洋证券给出的继续持有理由为银行板块估值优势明显,是市场普遍认可的风雨中的避风港。银行股具有防守价值,建议继续持有。民生证券也表示,银行板块估值相对较低,重申银行板块推荐评级。
5月份,又有8只银行股被券商调高评级,分别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和宁波银行。其中,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受到了券商的热捧,均有10家以上的券商给出了买入或者增持评级。
广发证券认为,鉴于行业较低的估值水平和极低的机构仓位配置,继续看好银行股的相对收益。催化因素包括监管指标逆周期弹性化调整,拨备覆盖率有望下调减小银行业业绩压力;不良处置加速,利于提高银行资产周转效率。建议重点关注南京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平安银行,推荐关注不良资产管理行业。
对于下半年银行业整体板块的判断,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认为,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多样化不断提升,通过资产证券化践行轻型银行,盘活资产,尤其是在零售领域方面实现额度滚动,契合上市银行在经济调整期向零售业务的倾斜,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与此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八年重启后的首度发行,序幕已经拉开。农行、建行已紧随中行与招行之后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工作。首批产品在市场中获积极认购,尤其是投资者结构的丰富化,获得广泛认可,参与机构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另类私募基金等多家机构。
一方面,投资者扩容为不良资产处置,信用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提供了更宽的渠道;另一方面,不良资产证券化实现合规出表,透明化和市场化不良资产处置,调动市场活性,缓解银行拨备和资本家压力,尤其是在银监会82号文之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出表方式更具意义。
长江证券认为,从基本面上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可能会成为新的不良贷款出表主要模式;净息差下半年压力边际减弱,但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使其仍有一定的压力。目前板块估值、安全边际较高,板块具有一定的防御价值。
信贷资产保持稳定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33亿元,较2014年末增加了43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7%,较2014年增长了0.42个百分点。
截至2015年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2.31万亿元,较2014年年末上升18.09%,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2014年年末下降了50.88个百分点,但是仍然高于150%的监管要求,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1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3537亿元,贷款拨备率为3.03%,较2014年小幅提升0.13个百分点。
银行业协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是由于大规模核销不良造成的,但是真实反映拨备水平的贷款拨备率有所上升,行业整体的抵御风险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水准。
据本报记者梳理,以2014年年末为起点,每3个月分别统计,银行业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分别为10.76%、10.95%、10.79%、10.99%、11.31%、11.38%,而资本充足率在近3个季度也都保持了13.00%以上的水平。截至2016年3月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7%。
中国银行业协会表示,银行业通过设定客户准入条件,控制授信额度、投资规模,严格执行评级管理和控制单笔业务权限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机制。通过优化债券投资组合结构、设定融资额度上限,授信和授权双线管理等手段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保持资金业务的健康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