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股票

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

北京
2016-11-10 18:17

已收藏

上半年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疯狂"。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频出现。大股东纷纷套现离场令业界发出质疑,为什么要减持?如此大幅的减持伤害了谁?监管层又该不该出手?

减持理由五花八门

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股东减持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掌趣科技控股股东姚文彬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减持,更让小散们直呼"看不懂"。与这些奇葩理由相随的,却是过千亿元的减持大潮。

股东减持理由奇葩,资产去向难明。今年1月18日,中文在线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王秋虎以"改善个人生活"为由,拟在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01.27万股公司股份,按照当日收盘价估算套现金额近2.6亿元,引起市场不少"吐槽"。

进入下半年,减持理由被"个人资金需要""企业发展需要"等笼统表述取代。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的确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为公司发展缺钱而减持,但估计仅占减持总规模的一半,还有巨额资金无法判断真实去向。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A股遭遇不断升温的"减持潮",除1月实现小幅净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现净减持。今年前九个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总规模超过1800亿元。

截至10月18日的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发布2557份减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减持过亿的公司超过200家。 

减持伤害了谁?

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的损害或许比想象中的大。即使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或是协议转让减持,这些股票中很大一部分最终都流入了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作为二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为股东减持套现的真金白银部分"埋单"。

还有一些企业公布高送转方案后,股东利用股价飙升机会高位减持,也被指伤害了中小投资者权益。

另一方面,股东减持对公司经营特别是业绩影响也不小。如,遭遇前控股股东吕氏家族减持完的永大集团今年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6.88%,而去年年报净利润增幅却超过90%,这意味着公司业绩出现巨大波动。

大幅减持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记者在永大集团采访时,面对吕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现状,公司里不少老员工都希望通过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减持对永大集团声誉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资本市场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财富迅速增值的机会,但很多股东减持套现后不愿再从事实业,这无疑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石建勋说,减持套现的资金很少用于创办新的企业或投资新的项目。

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相比上市公司IPO融资金额,近两年的大股东减持金额要大得多。而且,不管是踩线、掐点,还是顶格减持,似乎都可以在现行的法规框架内顺利进行。这令业界疑惑,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我国对大股东持股有相应的限售安排,在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中都有提及。2016年1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减持作了进一步规定。

但事实上,大股东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轻松绕过"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等监管规定,在短期内大幅减持,甚至抛售到一股不剩。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说,要制止恶意减持套现行为,仍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还有一些带有"阴谋"色彩的"精准减持"行为,同样值得监管层高度关注。如刚刚发布高送转方案,股价迅速攀升后立即迎来一波大减持;机构受让股票后,不出半年,又在高价位区间完成抛售等。

杨德龙等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但若存在违规减持,则可能损害其他公众股东合法权益。对于这种"违规也要卖"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