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位著名的资本市场学者警告称,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中心。但由于政府允许更多借贷以提振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将是一个重大的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秋教授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已接近“沸点”。
为了遏制经济放缓,中央政府不仅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更多债券,为地方发展提供资金,还在一个试点项目中允许一些地方向散户投资者出售这些债券。
吴晓秋表示,虽然企业贷款存在风险,但不像地方政府债务那样严重。
吴晓秋在周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一次媒体吹风会上表示:“高负债需要高财政收入和经济高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增速从10%放缓至6%。如果地方政府债务继续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债务的成本将会超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高负债将很难维持下去。”
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债务所驱动,如今已变得不可持续,现在正以近30年来最慢的速度增长。为了纠正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进行去杠杆化,以控制过多的债务和高风险的银行贷款,尤其是表外贷款,也就是影子银行。此次打击切断了对私营企业的融资。私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但往往依赖于非正式的融资渠道,因为银行更愿意向拥有政府隐性支持的国有企业放贷。
去年,标准普尔估计,中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外借款可能高达40万亿元。
“自2018年以来,我一直对(去杠杆化)持怀疑态度,”吴晓秋说。“这成为一种过度监管。真正的杠杆不是在私营企业,而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这应该是我们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去年7月,中国政府制定了促进增长的战略,以提振经济增长,其中包括允许地方政府额外举债,为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民生银行的数据显示,自今年初以来,截至3月24日,地方政府已经发行了总额1.1万亿元的债券,至少是去年同期发债规模的四倍。
不过,吴晓秋表示,鉴于中国各银行相对稳健的资产,他认为中国的债务问题不会上升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规模,尽管中国的证券化发展迅速。
根据穆迪的数据,2018年证券化占中国资本市场债券发行总额的4.6%,高于2017年的3.7%。该评级机构表示,中国是亚洲最大的证券化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与美国和其它发达市场相比,证券化在中国经济债务融资中所占份额仍相对较小。
该机构表示,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规模在2018年创下历史新高,使其成为规模最大的单一证券化资产类别。
吴晓秋表示:“我可以自信地说,像美国次贷危机这样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发生,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上是健康的,风险是可控的。”
尽管中国经济前景疲弱,而且与美国爆发贸易战,他也不认为中国会将人民币大幅贬值,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大规模崩盘。
他说:“我认为未来人民币不会大幅贬值,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内需驱动的,而不是外国投资。”
吴晓秋承认,中国相对较低的风险偏好可能阻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人民币更加灵活的交易。
“我们对人民币的国际化相当谨慎。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并完全自由交易,这意味着中国的资本账户将全面开放。”
“但我们必须评估这个过程中的风险。我认为,中国在开放金融市场方面保持谨慎是正确的,尽管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来源:南华早报,译者:Vanessa Chen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