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3月25日电(记者阮周围、戴斌、薛宇舸)眼下,即将进入小龙虾的出虾高峰期。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南县即将出产第一批成虾,它们有的将走向五湖四海的餐桌,有的会走进工厂车间--它们甲壳中珍贵的虾青素会被提取制成面膜、护肤品和保健品等,进入高端市场。
在湖南贝贝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正在忙碌,机器开足马力运转赶订单。这家企业集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利用虾蟹加工后的废弃物作为原料,采用生物化学和生物酶解技术,从中提取高品质的虾青素、壳聚糖、生物钙等高附加值原料。
记者看到,在甲壳素和壳聚糖生产车间,大批的虾蟹壳经过加工后,变成白色、干燥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它们是保健品和动物饲料的重要原材料,也是药品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经过检验装袋后,就能销售至下游厂家继续深加工。
湖南贝贝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宏昌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天然虾青素主要来源是红球藻菌中提取的植物虾青素和虾蟹壳中提取的动物虾青素。"我们是国内首批规模生产动物虾青素的企业之一。动物虾青素油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物质,因此价值很高,需求量也很大。"
"一吨鲜虾壳大约能提取3.5公斤5%的虾青素油。"据刘宏昌介绍,当前国内市场每年虾青素原料需求约500吨,国内和出口订单需求都非常旺盛。这家企业内设虾青素、甲壳素、壳聚糖、氨糖、生物钙、蛋白肽与蛋白粉等多个生产车间,设计年产100吨虾青素。
南县是湖南省小龙虾主产区之一,拥有62万亩稻虾种养面积。"这里小龙虾产量大,交通区位好,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质服务。"刘宏昌介绍,公司落户后,项目备案、土地挂牌、证件办理等事项,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办理完结。
虾在稻中游、稻在虾田长,南县推广的"一稻一虾"或"两稻一虾"的"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生态种养效益,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一水多用、一年多收。当前,全县稻虾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13.5万,全县稻虾总产值达160亿元。
传统企业有了转型和重塑的科技创新动力,能够有效提升粗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链升级。在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程自动化设备,无需使用大量人工,8个工人可以实现从烘干到装袋的20多道工序。公司总经理廖娟介绍,大米全自动生产线每天8小时满负荷开工,一天能完成50吨大米的加工。
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公司专利之一的靶向碾磨技术,能够提取珍贵的米珍和米胚,是婴儿辅食类食品、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据统计,每100斤大米可加工产出约2.5斤米珍和米胚,市场价达每斤400元,有效提升了大米的附加值。
"比如100斤谷子,正常加工成大米大概420元的产出,而通过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合作后,同样的100斤谷子的产出就可以达到1360元。通过科技创新和大米新品类研发,我们将一颗谷子的价值`吃干榨净`。"廖娟表示。
从原料初加工到食品原料、医药原料和保健品原料等,南县的稻虾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升级。小龙虾和稻米从盘中美食变身高附加值产品,农村地区涌动的科技新动能,正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