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贸易

从志愿服务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进博会"小叶子"成长记

新华社,上海
2021-11-09 15:17

已收藏





新华社上海11月9日电(记者王婧媛 高春霄 许晓青)红色制服、志愿者证……除了这些志愿服务必备品,符玉秋还带着一部数码相机,在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志愿工作之余,用镜头记录着每天的所见所闻。

符玉秋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今年是她连续第二年担任进博会志愿者。"我想制作一条俄语短视频,向更多海外观众展现进博会。"她说。

严格的防疫措施、有序的现场秩序,还有志愿者忙碌却又充实的服务……谈起视频中想呈现的内容,符玉秋滔滔不绝:"如果拍摄成功,除了俄语,我和同学们也想制作出更多语种的版本。"

进博会的举办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形状酷似"四叶草",而4700多名进博会志愿者被亲切地称呼为"小叶子"。

在进博场馆内,共有超过20个语种的志愿者,覆盖了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他们大多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今年这所学校共派出115人,其中就包括符玉秋。

连续举办四届的进博会已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本届进博会上共有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00多家企业参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志愿者工作负责人韩骏告诉记者,连续四届进博会,上外"小叶子"充分运用自身语言优势,为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参展商提供语言翻译等志愿服务。

"进博会一直让我很向往,也有幸与中外宾客进行交流。"符玉秋说,"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自己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增进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服务。"

曾连续担任第一至第三届进博会志愿者的上外阿拉伯语毕业生顾航,如今已入职中国外交部,实现了用自己的外语优势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身在北京的顾航专门录制了一条短视频,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鼓励他们学有所用。

在符玉秋看来,虽然自己还是在校生,但在进博会的舞台上一样可以实现服务"一带一路"的梦想。进博会闭幕后,虽然要离开"四叶草",但感觉自己与"一带一路"距离更近了。

符玉秋的家乡是中国海南省,海南自由贸易港也是本届进博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上外学习俄语后,她萌生了用自己外语优势助力中俄人文交流的想法。在进博会之前,她就曾制作短视频,用俄语介绍家乡海南的风土人情,向俄罗斯受众推广海南旅游。

"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会继续参加外语类的志愿服务,为中俄交流乃至`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符玉秋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