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财经观察:中国展示好前景 英国力行"向东看"

伦敦
2015-10-19 13:10

已收藏


近年来,中英两国经贸金融合作逐步加深,双边高层往来频繁,对话机制日益丰富和完善。中国经济改革及其带来的机遇吸引了务实的英国政府积极"向东看",推出了一些对华经济合作的"大动作"。 中英两国金融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潜力大。去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第六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后宣布,英国将发行首只人民币计价主权债券,成为第一个发行该类债券的西方国家;今年3月,英国率先宣布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

随着人民币在伦敦市场发展、两国金融企业开拓彼此市场以及中资企业日益攀升的对英直接投资规模等,中英经济合作日益加深。由此,人们不难感受到,中国的改革获得国际认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途径越来越获得认同,中国铺就的经贸与金融网络也获得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服务和智识方面的支持。

英国经济智库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咨询委员会主席梅格纳德·德赛对记者表示,尽管近期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影响着资本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保持几十年经济高增长,不断推出令人惊喜和期待的改革举措的国家而言,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已让世人刮目相看。 德赛说:"当前的中国经济金融改革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个国家正在把握全球经济话题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当然也会面对其中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有勇气、决心和能力进行如此之多的改革。"

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在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时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习近平还谈到,中国正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

英国基金公司安石集团研究部主管扬·德恩对记者说,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如资本项目开放、利率改革、发展债券市场、推动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国企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等,都是为了明天的世界做准备,中国目前所进行的改革项目数量要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改革加起来还要多。 他说,上述改革举措紧密相连,特别是如果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后,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得到进一步承认,中国无需承担过大的外汇储备压力,也能够将部分外储用于对外投资,"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是这个发展主题的题中之义。

另外,结合资本项目的开放、利率决定机制的市场化以及债券市场的培育,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能够给国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中国的实质性机遇。 英国标准人寿集团董事长格里·格里姆斯顿告诉记者,在金融和经贸领域,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步伐是居民投资组合的国际化,也就是说中国在稳步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给中国投资者更大的国外投资空间。另外,未来中英合作的重大亮点还在于基础设施的深化合作,如在核电站建设和高铁项目方面获得突破等,英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等项目都表示出参与的热情。

格里姆斯顿惊讶于人民币国际化坚实而迅速的发展步伐,认为中英金融合作发展十分迅猛。 伦敦早在2012年就正式启动了"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经过几年发展,伦敦已经成为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之一。2014年,伦敦的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43%,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37%。 习近平对路透社表示,中国将继续采取多种措施,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适应金融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经济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泵站。加强同伦敦的金融合作,肯定是互利双赢的选项。

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也是中欧建交40周年。中英关系和中欧关系发展面临继往开来的重要机遇。在许多具有长远眼光的英国专家看来,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中国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宏伟的开放蓝图,让中国经济与市场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更具韧性与活力,而以务实主义出名的英国政府正看好中国。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