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认为我国政府的渐进双轨制改革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但事实证明,少数几个在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当时认为‘最糟糕’的方式。”日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参加“国情讲坛”发表演讲时指出,“渐进双轨制的改革为我国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为中国过渡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为什么隔几年就来一次“中国经济崩溃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来,我国创造了“中国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GDP实现年均9.5%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林毅夫指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已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贸易占GDP比重指标衡量的话,我国大约为35%,在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占比最高,是全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
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林毅夫发现,国际媒体甚至著名经济学家每隔几年会提出“中国经济崩溃论”。但实际上,在过去40年中,中国不仅是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现危机的时候发挥了稳定作用。林毅夫指出,不论是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国均贡献了力量,有效拉动了周边经济体的增长。
林毅夫分析,之所以出现“中国经济崩溃论”,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采取的“渐进双轨制”改革并不符合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盛行的“华盛顿共识”。
林毅夫介绍,当时经济学界普遍认同“华盛顿共识”,即政府主导的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存在政府的干预和扭曲,政府失灵无处不在,要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话,必须一次性地把市场经济应该有的制度安排全部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来,同时满足市场化、私有化和稳定化三个条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以“休克疗法”把“华盛顿共识”的三个条件落实到位,才能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但中国在改革过程中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的办法去做,而是推行从1978年以来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转型期,一方面,对老的国有企业继续给予保护补贴;另一方面,同时放开一些民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在中国的“渐进双轨式”改革中,计划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普遍的看法是,中国‘渐进双轨制’改革在保持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的同时又放开市场,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会出现比计划经济更糟的结果。”
林毅夫指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慢下来,他们就会认为“果不其然,中国经济要崩溃了,早就说过中国经济转型这套方式不行,有那么多问题。”
渐进双轨制改革让“中国经济崩溃论”不攻自破
1978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改革开放。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展中国家则开始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
通过对这些国家的转型成果研究,林毅夫发现,按照当时认为最好的转型方式“休克疗法”改革的经济体,普遍崩溃停滞,危机不断,经济甚至比转型前还差。实现稳定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数量不多,基本都是采取类似中国“渐进双轨制”的转型方式。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转型失败的原因,林毅夫分析,问题在于他们以发达国家做参照系,看发达国家有什么、发展中国家缺什么,就建议发展中国家去拥有,或者是看发展中国家什么东西做不好,发达国家什么东西能做好,就建议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那样去做。出发点很好,但是,基本上不能避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
“渐进双轨制的改革为我国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为中国过渡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林毅夫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市场中是没有自生能力,不给保护补贴就活不了,当时采用的保护补贴是“老人老办法”的雪中送炭;采用“渐进双轨制”的方式,对于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以“新人新办法”来发展。同时政府因势利导,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办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等以解决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增强竞争力。
在目前价格信号必须由市场竞争决定、资源由价格的高低来配置的新状况下,林毅夫建议,政府在双轨渐进改革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行政性的干预、定价和配置必须要消除掉。
林毅夫坦言,自己主张“唯成乃真知”,如果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无法帮助改造世界,就需要自己总结发展中国家的现象进行理论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期待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起抓住难得的理论创新机遇,助力下一步经济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