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消费品

中国丝绸修复师让珍贵文物"再放光华"

新华社,杭州
2020-08-11 09:34

已收藏

新华社杭州8月11日电(记者崔力 王俊禄)即使在距离文物非常近的地方定睛观看,也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资深修复师楼淑琦手上极细的针,却怎么也看不到正在修补文物的细密丝线。

而她在修补的,正是在日前面向公众展出的来自清东陵的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的珍贵纺织品文物。

其中修复难度最高,同时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莫过于清东陵慈禧地宫出土的陪葬品陀罗尼经被以及慈禧的"十二章"纹女龙袍。

"丝绸修复师们见过的最细的丝线,能够细到头发丝的九分之一,一般人不仔细看,完全看不出修复的痕迹。"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介绍。

在修复师们八年的努力下,这批文物终于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当年慈禧太后去世,就是这张经被包裹着她,去往往生之路,这次也是这件文物全面修复后首次面对公众。"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说。

"十二章"纹本只有帝王的龙袍才可以使用,但是慈禧太后下葬时,她的龙袍上就用了这样的规格,并且,龙袍上还用金线绣有31个"佛"字并缀有珍珠,彰显了陵寝主人尊贵的地位。

陀罗尼经被长290厘米,宽275厘米,织物产地为江宁(南京)织造,经被上有缎地织捻金的图文,中心是一座佛塔,上有汉字楷书篆体,共25000多字,包括心经、金刚经等多种经文,还装点有"十二章"纹和万福万寿花纹。

"整个经被花纹繁复且设计精巧,没有强大的织机技术体系支撑,根本不可能织就这个大小的陀罗尼经被,因此这件文物具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当年,这件经被应该是金光闪闪的明黄色,而且上面还缀着820颗珍珠,很可惜后来被盗了。"周旸介绍。

"2013年那个下雪的冬天,我们住在清东陵里面,屋里没有暖气,库房里的灯忽明忽暗,我们就这样把慈禧太后的龙袍、夹衣连带着底下的一块大玻璃板,搬出了库房来。"王淑娟回忆道。

中国丝绸博物馆1992年起正式对外开放,是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装类专题研究性博物馆。

这家"文物医院"里的医生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为丝织品文物"动手术"。王淑娟说,"我们在修复的时候,把那些串着珍珠的线头都保留了下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原样修复的同时告诉大家,这件陀罗尼经被当年的确极尽奢华。"

担任此次修复工作技术总指导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资深修复师楼淑琦说:"修补纺织品文物,需要心极静,还需要体力。"在她从事古代纺织品文物修复的20多年来,一年就得换一副老花镜,有时太专注于修复而长久站立,腿上的肉都会一压一个坑。

"作为文保科学家,眼睁睁地看着一些文物却救不了它们,那个时刻才是最无力的。"周旸说,"只要文物`病了`,我们就要去给它治病,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此次展出的丝织品还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拨交,有袍服、夹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个品类,展出将持续到11月8日。

"丝绸就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胎记一样。有些文物命运多舛,它们能够留到今天与我们相见,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缘分。"周旸感慨道。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