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能源

昔日亚洲最大机械化露天煤矿重生记

沈阳
2019-04-20 15:20

已收藏

新华社沈阳4月20日电(记者汪伟 丁非白)春花点点,绿树摇曳。站在观景台向下望去,一座东西长近4公里,南北宽近2公里,垂直深度300多米的巨大矿坑呈现在眼前。这里,曾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

海州露天煤矿位于中国东北的辽宁省阜新市南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1951年1月1日正式开工兴建,1953年被列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当年7月1日,海州露天煤矿正式投产,设计年产量300万吨,是新中国工业化的标志性工程。

"当时矿坑里的场面真是壮观。"原海州露天煤矿6608机组司机长闵士彪回忆说:"最繁忙时,有20多台电镐在坑内同时作业。运输线上,每三分钟就有一辆运输机车驶过。参与到煤矿开采的一线工人有7000多人,每天三班倒。"

1988年,刚从阜新煤矿技工学校毕业的闵士彪被分配到了海州露天煤矿工作。"第一天工作回到家里,我激动得一宿没睡。"忆起往事,闵士彪的眼神里仍有些兴奋,"在那个时候,能在海州矿工作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海州露天煤矿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半个多世纪开采,海州矿累计生产煤炭2.44亿吨,上缴利税33.45亿元。但这也为阜新市留下了一个相当于38座北京故宫面积总和的巨大"伤疤"。

2005年5月31日,资源枯竭的海州露天煤矿正式关闭。如何对遗留的巨大"矿坑"进行修复成为摆在阜新市面前的一道难题。

"原来海州矿四周全是村庄,随着矿坑越扩越大,村民们被迫往后搬。再后来,露天大坑一下雨就滑坡,一滑就滑进我们这片住宅。"阜新市太平区东山社区居民白风琴回忆。不仅如此,由于阜新市处于西南风的下风向,每当刮风时,残煤自燃的黄色烟雾夹带着矿坑的大量煤尘被吹进市内。"遇到刮风天,都不敢开窗户,要不屋里都是黑色的煤灰。"白风琴说。

"海州露天煤矿与井工矿交织,既有露天开采工艺,又有井工开采工艺,两者交错,形成了地面塌陷、滑坡、起火等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副科长刘洋说。

闭坑后,当地政府结合经济转型,把海州露天煤矿治理作为一件大事,展开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

阜新市政府办公室综合督查二科科长代晓东告诉记者:"我们通过采取削坡、平盘、回填等方式,消除滑坡、地裂灾害。由于矿坑内杂石多,黄土少,我们就跟进修建挡土墙、护坡和截水沟。矿区内土壤受到污染,我们就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吸收重金属的植被进行复绿,光是树种就试验了几十种。"

渐渐地,昔日寸草不生的露天煤矿周围,数万棵榆树、臭椿、火炬树等植被奇迹般地扎下了根。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和修复,往日的矿坑已经变身为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矿坑周边建成了面积超13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达4.5万株的生态示范区。

在矿山公园广场上,往来的游客拍着照片,周边的居民在这里放风筝、抽陀螺。广场中央展示的巨大电镐、机车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站在露天矿的观景台往下望,相比北坡逐渐密织起来的绿网,南坡依旧经常坍塌,坑下经常因为残煤自燃而释放出烟尘。

"矿坑的治理修复是世界性难题,露天矿还有7.19平方公里尚未治理。目前,专家团队正在对海州矿地质状况做全身体检,未来还要统一规划彻底让矿坑重生。"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金龙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