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抚松县长白山腹地的山黑猪养殖园区,鞋盒大小的养殖巡检机器人正在棚顶"巡逻"养猪场内的情况。在几百公里以外的长春,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猪的活动情况,以及猪场温度、湿度、氨气含量和PM10等信息。
"通过巡检机器人扫描猪的脸部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每只猪的饲养情况,包括它们的养殖时间、体重和防疫信息。"吉林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远征介绍。
2017年,该公司与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养猪产业当中,"猪脸识别"便是其中之一。
通过"猪脸识别",饲喂机器人可以根据每只猪的实际情况投喂饲料。按照每年20万头山黑猪的产量,预计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省1200万元。
张远征举例,人工智能会根据猪舍内氨气的含量指示饲养员是否需要进行粪污清扫,减少饲养员在工作中的盲目作业,节约人力成本。过去一名饲养员管理200头猪,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管理800头。
吉林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延群介绍,借助人工智能完整的可追溯体系,企业可以根据猪的采食量、增重速度适时调整营养配方方案,改善猪的肉质。
"中国多以散户形式养殖生猪,生产模式相对粗放。"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二级研究员张树敏表示,人工智能科技含量较高,成本也高,多适用于大型养殖场。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养殖国家,中国东北地区生猪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6%。张树敏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到生猪养殖是一种趋势,是否推广还要看具体的应用情况。
"我们计划利用大数据参与生猪的品种改良工作。"张远征表示,企业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希望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地运用到农作物种植、育种、屠宰加工等相关程序当中。
最新评论